破木成漿 縣城一隅里的紙業經濟蝶變
在華泰造紙的生產車間,密密匝匝且縱橫交錯的輸送管道串聯起了一套龐雜的造紙生態,以紙為媒介,文化在筆下得以傳承,以管道為媒,木頭在流轉間破木成漿。
借助產業結構調整與政策的東風,華泰集團也在積極謀求轉型,高端紙的生產離不開高端紙漿,紙漿流水線的調整正是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華泰在機遇與挑戰中尋求變革,全新的紙漿生產線開始落地廣饒,預示著這一個小縣城紙業經濟將會有質的提升。
洗磨漂 一條全新的產線落地縣城一隅
“你想想咱以前用的紙,是不是總是會有些小瑕疵。”談起以往的紙漿質量,3月31日,東營華泰總經理李建強給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進行了形象地舉例解釋,更古早以前,紙上會有斑點、折子、透明點,還有硬質塊也就是漿團、疙瘩。而談起如今設備更新,他語氣里不乏驕傲,“現在的紙為什么干凈了,就是有了更多的篩選和凈化系統。”
“原先的產線落后,如今多加了洗、漂工序,自然漿更純。”李建強很喜歡把紙漿的生產過程與洗衣服作類比,“洗衣服多涮兩次,當然衣服就更干凈了。”漿亦如是,整條化機漿產線包括篩選、除砂、磨漿、螺旋洗漿機等設備,在各設備的協同運作下,小木片需要經過重重“考驗”,第一步需要高壓高溫加化學品進行蒸,然后上撕碎機(MSD),從大片撕成小的碎片,之后用磨機揉成纖維,再用壓力篩處理纖維間的雜質,一些樹的結節這個就能篩選出來。
“就像洗衣服一樣,放的洗衣液和洗衣粉太多了就擠出來,涮出來。”李建強口中的甩和擠,就是把紙漿從3.5%甚至更低濃度擠出來到30%多的濃度,擠的同時就是洗漿的過程,收來的木片,在運輸、打碎、砍伐過程中,會有很多雜質進去,把漿里面的木素、纖維素等色素擠出來,然后再去漂白,就是一個脫色洗滌的過程。
改造之后的流水線,楊木、桉木、相思木、白蠟、針葉木都可以用作原料,如同丑小鴨變身白天鵝,小木片最終搖身一變成為白色細膩的紙漿,技改之后,新的產線助力產能、質量、穩定性大幅提升,設備的提質也必然帶來產品結構的騰籠換鳥。
低耗環保高產值 精雕細琢只需一日之功
紙漿技藝的改進也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漿線能耗高,質量也不穩定,隨著國家禁廢政策的全面實施,華泰紙業也不甘于人后,最先進的技術在哪里?最先進的設備如何引進投產使用?成了李建強他們首當其沖需要考慮的問題,國際造紙行業中目前最先進的是“超級置換、綠色循環”工藝生產線和全自動智能化操控系統,奧地利安德里茨公司高效預浸、低濃磨等設備被華泰作為首選主體設備被引進,生產過程開始逐步走向安全高效、節能環保。
容納設備的整個廠房高度達21米,項目占地90畝,總投資2.3億元,一條整線又分了好多個獨立的個體部位,上層是生產設備,下層就是配套泵送系統,上下聯動的設備在系統聯動帶水測試完成,具備投料開機條件后將會進行封閉,封閉性有時候也彰顯其環保安全與低能耗特性,之于以上考量而封閉產線,整個過程除了設備外觀只能看到木片和漿,連廊送木片,皮帶送漿,木片變身之旅貌似并不顯著,卻悄無聲息實現了產品質量的提升和產品結構的升級調整。
“沒有自己的漿,成本優勢就會丟失掉,買漿價格高,市場供應緊張,只能硬起頭皮自己做。”近幾年的紙質提升以及高端紙漿的供求失衡困境,華泰選擇為自己原有的造紙版塊升級配套流水線,轉型后的產線建成投產后產品全部自用,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解決自身造紙版塊升級改造以及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優質漿料大幅上升的需求。
產品質量上去,產量就會大幅提升,預計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0.5億元,產值相比以往提升一半不止,華泰得以用更具競爭力的成本參與市場競爭,繼而獲得更大的盈利空間,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實現提質、節能、降耗、增效的目標。
產品結構調整戒斷進口依賴
“紙漿好了,紙才能好,以前高端紙漿靠進口,現在完全可以自產自用。”設備的抽象詮釋著流程的繁瑣,高端紙漿的生產要“做加法”,“化簡為繁”對于紙漿工藝而言并不是貶義詞。
小麥分粗粉精粉,紙漿也按照工序的多寡來區分高中低端。主流程從木片上料到高能磨,然后篩選凈化漂白。但是,高端紙漿的主流程細化其實可以細之又細。木片通過輸送長廊,用皮帶傳過來,傳到木片倉,木片倉洗滌之后進入預蒸倉,加溫加上化學品進MSD,再進高能磨(磨機中的木片依靠動盤磨片與靜盤磨片的擠壓揉搓),從高能磨出去吹送,吹到分離器再進低能磨,再進篩選凈化(洗滌和除砂),再進漂白,漂白又分為高濃度漂和低濃度漂,最終木片在碰撞摩擦中交融彼此變得細膩可塑。
“以前產的質量不好,做高端紙就要用好的漿料,那時候只能外購。”李建強表示,“現在減少高價漿用料,替換迭代進口漿料,進口漿七千,這種四千就可以替代掉,肯定比進口便宜,單位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華泰通過此次技改項目,增加了中濃漂白和高濃漂白技術,增上雙輥洗漿機、低濃磨漿機等關鍵設備,擴大化機漿的使用范圍,完全替代進口商品漿,降低造紙產品成本,目前,華泰一噸紙根據紙的品種能夠省幾百甚至上千。
目前,作為省重點項目,華泰30萬噸化機漿技改項目已進入投產運行環節,70萬噸化學木漿項目地勘已經完成,項目投產后不僅能完全實現造紙原料自供自給,而且年增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12億元,同時帶動當地就業崗位達1380余個。
機器的巨大轟鳴遮蓋住工人們急促趕工的聲響,而新設備就在這套無聲勝有聲的埋頭苦干里得到了迭代更新,舊日里的紙漿技藝也將伴隨文化崛起從干涸荒漠蛻變成一片綠洲,提升產值就意味著要加速造紙全產業鏈改革,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短板,紙漿產線作為山東省重點項目的落地投產,將帶動廣饒縣紙業經濟的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