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紙大舉流入 國內造紙全產業鏈受沖擊
“今年收紙板箱的價格和去年是完全不能比,去年我辦公樓層有幾家做電商的把拆卸的紙板箱全部都送給我,賣出去一塊六一公斤,到中秋國慶雙節以及雙十一活動時,一周都能賺一兩千元;今年商務樓辦公室扔出來的紙板箱賣出去一公斤還不到一元錢,廢紙更便宜,只有三毛多一斤,撿的都沒勁了。”8月23日,上海靜安區一棟商務樓保潔阿姨小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而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了各校區垃圾站回收工作人員身上。
8月24日,上海某小區物業垃圾清運師傅老李也對本報記者無奈地表示,今年小區收紙箱紙盒的價格便宜了至少三成,價格在小區公示欄明碼標價,因為把全小區的垃圾清運事情包下來了,但是物業開的工資只有2500元/月,額外附加條件就是小區居民不要的紙箱紙盒他可以免費拿走賺錢。
“現在紙箱廢紙價格跌了,總的工資每月少了一兩千元。”老李說。
究竟是什么樣的“沖擊”讓國內最基層的收廢紙人員收入都降低了?在產業鏈上游的紙業巨頭們看來,還是源于今年初的一則將絕大部分成品紙進口關稅從舊版的最惠國稅率5%—6%下降至零的臨時性政策。
紙業巨頭們的“難”
有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國內造紙行業和廢紙回收行業本就是薄利多銷的產業,近年來為響應國家雙碳政策,多家從事多元化經營(包含各類廢紙回收利用再生產)的紙業巨頭一直在加大技術創新和綠碳環保的投入,以降低成本提升效能來抵御行業變化。
但是,去年12月29日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宣布的自今年1月1日起調整我國部分商品進出口關稅,其中一條新的關稅政策將絕大部分成品紙的進口關稅從舊版的最惠國稅率5%—6%下降至零(臨時性政策),對造紙業影響非常大。根據海關總署統計,2023年1—6月再生箱板紙累計進口172.8萬噸,同比增長63%;瓦楞紙累計進口173.7萬噸,同比增長49%。
“現在成品紙的關稅從原來的6個點下降到零,包括東南亞、歐洲、北美那邊進來的成品紙箱紛紛進入國內,他們用的也是再生纖維,但原材料是優質價廉的美廢,目前美廢已被國家全面禁止進口,對于使用國廢的本土紙企來說,這場競爭是不公平的。從2023上半年海關數據可以看到,上半年進口量一下子多了很多,而且進口紙減少了關稅之后,價格下降和進口量上升的雙重沖擊導致國內的造紙企業的價格也要被迫下降,所以國內企業一季度大面積虧損,很多企業停機,不生產那么多產品。一線的廢紙回收價格下降承受的陣痛還是好的,但是作為上游的生產企業就無辜躺槍了。”8月25日,一家在長三角多地布局廢紙回收、紙業生產的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該負責人也進一步透露稱,企業在一季度“停機”的天數反而比前兩年疫情期間還要多。
“比如今年一季度我們公司開工率在80%左右,正常應該在90%。不止我們,整個行業開工率都下降了。開工率低說明我們對廢紙的需求沒那么高了,加上成品紙的價格也跌了,為了保證盈利,只能壓低上游收購廢紙的價格,廢紙價格在年初的時候在1700元/噸左右,后面慢慢降到1500元,其實1700元已經比2022年的下半年還低。前幾年的時候2000多/噸,價格最高時廢紙回收價格達到3000元/噸。”該負責人無奈地表示。
8月27日,長三角地區紙業協會一位負責人也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進口關稅臨時性調整是作為國家大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戰略,也是釋放RCEP中國與東盟兩大市場互通的積極態度。
“今年元旦實行的進口關稅臨時性調整實際上是戰略性關稅,大約涉及幾千種商品進口關稅降到零,包裝紙這個行業只是其中一個,但確實是被誤傷到了,導致全行業出現了目前這個微盈變虧損的結果。最開始政策出來的時候我們感覺是很突然的,因為我們這個行業沒有國企,也沒有央企,都是民營企業,是一個民生的基礎性行業,但是海外企業因為這個6%的降稅賺得盆滿缽滿。”該負責人稱。
國內紙業產業鏈有多長?該協會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除了一線的收廢紙人員,還有大大小小的中間回收站,還有塑料加工廠、紡織品加工廠等等,所以其實是“一損俱損”。
9萬余家企業或受影響
將成品紙關稅降為零之后的半年多內,除了明顯的廢紙價格下跌之外,具體的影響面有多大?
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發布的2022年度數據顯示,我國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約有9萬多家,以中小型企業占據主流,從業人員約1300萬人,物資再生行業已經成為吸納城鄉就業人員的重要途徑。2022年我國廢鋼鐵、廢塑料、廢紙、廢舊紡織品等十個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3.71億噸,是2012年回收量的2倍以上,回收總額超過1.31萬億元。
在今年6月28日,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內容也顯示,我國曾經每年需進口大量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資源,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隨著政策落地實施,2018年之后再生資源進口量呈現斷崖式下跌。2022年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及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部分品類再生資源回收量降低,回收價格下跌,帶動全年回收總額同步下降。
彼時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會長許軍祥就曾呼吁:“《關于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政策的公告》實施以來,各地政策執行力度不一,不少地區存在‘稅收洼地’,區域之間稅收政策不平衡;企業前端難以取得進項發票,退稅難度提高等問題尚未解決,為正規企業的發展帶來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早在今年3月31日,行業內部資深人士就對關稅變動影響做了權威研究報告。
根據中信建設期貨研究發展部吳新揚在今年3月中旬對長三角地區包裝紙產業鏈上的企業(一級、二級、三級企業)和貿易商企業進行深度調研的報告內容顯示,成品紙零關稅政策是現在市場上關注的焦點,也是企業策略選擇的直接因素之一,來自東南亞的更便宜的瓦楞紙對市場產生沖擊。
報告內容顯示:“被調研的長三角企業目前的策略是庫存快進快出,被調研的企業原材料庫存普遍控制降低到10天以下,低于之前行業內普遍認為的15天安全庫存以下,成品紙庫存從40天降低到15天,有的廠壓縮到5天左右。紙廠模式的改變主要是處于悲觀預期,紙廠年前出于對消費復蘇的信心囤貨,卻在年后發現復蘇不及預期,下游客戶訂單減少40%—60%。并且年前價格較高,高庫存為企業帶來虧損。頭部企業相對于市場均價有相對穩定的銷售渠道,能夠動態管理庫存;有的企業因為地區競爭壓力大等原因,去庫不順利,接近爆倉。”
與此同時,該報告還對廢紙回收利用、瓦楞紙(包裝紙)兩類產品國內和東南亞進口的成本進行比較顯示:東南亞廢紙的到港成本約為1200元/噸+100元/噸的運費;國內廢紙的收購價格(打包站)大致在1600元/噸,原材料收購價同步下降300元/噸可能會導致來自打包站的阻力,但是在廢紙回收這一塊國內紙商已經無利潤可賺,如果不壓低回收價,就要面臨虧損。
而在成品紙方面,東南亞的成品紙(6%關稅之下)可以在價格2600元—2700元/噸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利潤;在零關稅之后,東南亞的成品紙成本已經接近2100元—2200元/噸;國內的成品紙價格則在2700元—3200元/噸。
如此差距的成本價,導致今年上半年連滬市上市公司山鷹國際(600567.SH)、港股上市公司玖龍紙業(02689.HK)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停機”并業績出現虧損。
兩上市公司虧損有因
龍頭企業正在承受海外制品低成本進入市場的“陣痛”。
8月18日晚間,國內第二大造紙企業山鷹國際披露了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山鷹國際出現凈虧損2.71億元,這是公司十多年來首次上半年凈利潤“告負”;好的一面是,今年一季度公司虧損數額為3.41億元。這也意味著,單看二季度,環比實現了扭虧為盈。
不過,作為營收規模超過130億元的“巨頭”卻在今年的市場行情下未能實現盈利。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37.48億元,同比下降17.52%,凈虧損2.71億元,而上年同期凈利潤為1.28億元。
“目前造紙行業整體處于恢復階段,市場行情在上半年表現低于預期,目前仍面臨供應端新增產能持續投產,而下游消費需求恢復偏慢的壓力。2023年一季度,行業新增產能釋放疊加進口關稅政策的落地,造紙行業國內供應端壓力逐步增大,加之需求面恢復不及預期,市場供需矛盾凸顯。一季度紙價下行壓力較大,紙廠紛紛控制開工率,停機導致費用上升,毛利率同比下降。”公司半年報如此解釋。
值得一提的是,在產能方面,山鷹國際目前在安徽馬鞍山、浙江嘉興、福建漳州、湖北荊州、廣東肇慶建有五大造紙基地,現有落地產能約750萬噸,位列中國第二;公司包裝板塊企業布局于沿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貼近行業頭部客戶聚集地,產業輻射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湖北、山東、四川、天津、貴州等省市,年產量超過21億平方米,位居中國第二。
而對于下半年經營,山鷹國際表現較為樂觀,公司稱下半年通常是造紙行業的傳統消費旺季。從供需來看,2023年下半年預期電子、家居等大宗消費的潛能進一步釋放,社會終端需求全面復蘇。結合國內經濟的結構化復蘇,經過上半年的毛利修復,預計將回歸正常的盈利水平。
而玖龍紙業情況似乎更壞。玖龍紙業8月31日在香港聯交所發布的盈警顯示,今年上半年,預計集團將錄得本年度公司的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約8.12億元至12.12億元,主要原因是由于本年度產品售價下降及毛利率大幅下降。
這也是繼2022下半年,紙業“女王”張茵所執掌的玖龍紙業上市17年首次出現虧損后,繼續身陷虧損“泥淖”。至于行業何時能走出至暗時刻?市場正在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