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無所有到身價百億,玖龍紙業張茵如何靠造紙成為女富豪?
祖籍黑龍江,父母是“南下干部”。在那個創業時代,張茵懂得了什么是闖蕩,什么叫經商。因為家庭的熏陶和時代的發展,她最終成長為一代女富豪。
張家8個兄弟姐妹,她是老大。還在張茵10歲的時候,她就趕上文化大革命,父親因為得罪了一些人,沒有幸免于難而是被迫害判刑入獄。那時間,年小的張茵就體會到人世間的酸甜苦辣。
隨著浩劫結束,張家也開始時來運轉。有著要強意識的張茵得到消息,說可以考大學了。她激動地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和那時眾多莘莘學子一樣,張茵開始了如饑似渴的閱讀和學習。那是一段和時間賽跑的旅程,幸運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茵憑借非凡的意志力和領會力,考取了財會專業。那時,她也許不會想到,這個專業會讓她一生受益。
張茵畢業的年份是1982,對于新中國來說那是一個極度缺乏企業家的時代。
畢業后張茵來到深圳,成為一名基層會計人員。由于文憑過硬、業務熟練,張茵很快的成為了工廠貿易部部長。接觸面多了,人脈交往頻繁后,她看到了廢紙回收行業的商機。
但辭職意味著放棄優渥的工作,一貫支持她的父親此時也對張茵這個選擇不太接受。但張茵還是排除了各方意見,拿著自己打工賺來的3萬塊,開始自己做老板。
這一決定發生在1985年。
前瞻思維
張茵之所以選擇再生紙,受教于一位造紙廠廠長,他對張茵說:“廢紙就是森林,而未來的趨勢會從資源造紙轉向再生紙生產。”在那時,廢紙回收行業社會上人們普遍看不上,認為那是“撿垃圾的”,而張茵卻義無反顧,她堅信趨勢是正確的,未來再生紙的時代一定會到來。
在這個階段,不得不說張茵具備了企業家的一個基本素質:有前瞻眼光。
1985年,張茵二十來歲。一般來說,對于二十多歲的女孩子,這個年齡正是“愛臭美”的時候,張茵也如是。不過,踏上創業路,她慢慢意識到,創業是要真刀真槍去拼的,而美可能要暫時丟在一邊了。為了談客戶,她費盡心血拿到了內地造紙廠的代理權,而拿到代理后,她不得不又輾轉香港推銷業務。
80年代香港人本就看不起大陸,更何況她遠走他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白天談客戶,晚上只能睡在出租房內,那段時光,張茵事后回憶,只能用“艱難困苦”來形容。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茵還是簽了一份300萬的合同。辛苦付出得到回報,張茵自然喜上眉梢,不過讓她沒想到的是,這個合同卻是個騙局。商業經驗積累不多的張茵最后只拿到300萬韓元,她被這單合同騙的很慘。最后沒法,她不得不冒著“肉體上被消滅”的危險,去當面和騙子對質,以挽回損失。
張茵成功了。
敢于冒險
早年間,不光張茵看上造紙,很多人也都靠造紙發財。但由于門檻低、技術難度小,造紙一度讓“底層人士”壟斷。當時造紙業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做法,那就是往紙里面摻雜質、摻水,因為這樣可以賺更多錢。
張茵為了保證品質,也是為了銷售,她率先降低廢紙中的雜質和水分,但這一做法招致了同行的不滿。當時的商業環境非常惡劣,不滿意味著威脅、意味著生面安全問題。嚇怕了的下級老板們紛紛倒戈,投靠了對方,張茵一時間“被架空”。
張茵沒法,她只好一個個的跑、一家家的問,終于在她幾乎訪遍了那些住在窩棚里的廢紙收購者之后,憑著真誠和耐心,收回了這些昔日合作伙伴的心。
終于,憑著鍥而不舍的精神,張茵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上游貨源。不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下游問題還等著她去解決。
張茵需要客戶,因此她不辭辛苦跑遍了營口、唐山、武漢去拜訪內陸的廠家。如果說早期創業者有什么優勢,那么無疑就是敢想敢干,張茵就是這樣的人。她拜訪客戶,談合資。路數熟絡之后,她開始切下游,創立獨資公司,經營造紙廠。當她創立東莞中南紙業有限公司的時候,時年只有31歲。
隨著張茵在廢紙回收行業的積累,她慢慢意識到造紙行業的弊病:國內紙質差,由于紙源是草和木漿,以至于造不出高級紙張。張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去美國回收廢紙。
無疑,美國林業發達,紙也都是用原木生產,質量好、量又多。但遠走美國對于張茵夫婦來說十分艱難,因為這樣做他們要拋下很多,而大洋彼岸又充滿不確定性:在80年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美國還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不過有過“香港遭遇”的張茵此時已經沒有了心理陰影,她這時表現的更加毅然決然,就這樣她和丈夫一起踏上了美國之路。
在異國他鄉,張茵靠著誠信這一亙古不變的商業法則,逐漸消除了美國人的狐疑,她讓美國人收起了傲慢和偏見,以至于和張茵合作過的美國公司在后來和她都保持著長期的往來。張茵堅信,誠信是不分國度的,誠信才是商業的根本。
開花結果
1995年以后,中國高級紙張需求開始增加,這一切對于早有準備的張茵來說可謂手到擒來。1996年,張茵投資1.1億美元成立玖龍紙業,1998年產能20萬噸的生產線竣工。這對于當時國內競爭對手只有5萬產能的眾多小廠來說,玖龍紙業無疑一招定乾坤,快速鞏固了行業的位置。
之后玖龍紙業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2000年-2002年,玖龍新竣工兩條生產線,每條生產能力40萬噸。
●2002年,張茵在江蘇太倉建立95萬噸產能生產線。
●2004年,玖龍進口兩臺產能20萬噸的造紙機。
●2005年,玖龍超過晨鳴,成為中國第一、亞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紙廠商。
多年沖鋒過后,張茵開始將目光投向資本市場。但這個階段的老板通常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哪里上市的問題:紐交所?納斯達克還是聯交所?張茵想了很久。不過,她最后意識到,玖龍最終還是要面對中國市場的,所以最后她決定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上市后,公司負債過高的問題得到化解,由于資本的注入,曾經將近80%的資產負債率也得到改觀。時間定格在2006年3月3日,對于張茵來說,她可能一輩子會記得這個時間,因為這是她的事業——玖龍紙業上市的日子。
首次公開發行(IPO)張茵就準備拿出10億股,577倍的超額認購,讓張茵一下子拿到了34億港元,李兆基、郭鶴年、鄭裕彤等大佬紛紛出手提振了市場信心。當時的玖龍紙業可以說是一匹名副其實的黑馬,經過資本運作,玖龍紙業業績飄紅,成為了“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環球指數、標準指數的成分股,一時間風頭無兩。
2004年,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出口額開始超越日本,2009年更是超過了德國,成為了世界第一商品出口國。張茵聽從了他人意見,著力出口包裝箱業務,這一決定讓玖龍紙業再次騰飛。
轉危為安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當時玖龍紙業才創建一年。由于對危機認識不到位,管理出現嚴重問題,玖龍紙業一經誕生就風雨飄搖。但張茵畢竟氣度不凡,多年的闖蕩沒有嚇退她,她迎難而上硬是改變了局面,把企業帶出了泥淖。
1997年的幸免于難,與其說是硬抗不如說也有幾分運氣成分在里面。十年后,一次更大的危機悄然來臨,這一次更劇烈、更生猛。
當時,張茵的事業蒸蒸日上,06年上市后,她有了很多資金。敢打敢拼的張茵把資金用在了造紙環節,她集聚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此時的張茵可謂風頭正盛,她本人也是信心滿滿正欲大干一場。她想借資本擴充實力,希冀擴大更大的版圖之時,志得意滿的張茵怎么也沒想到等著她的是一個巨大麻煩。
07年之前,中國的造紙業迅猛發展。國內企業的資金都壓在生產經營上,很少有人想到抵御風險。那時間,由于行業競爭白熱化,各大廠商可謂赤膊上陣殺紅了眼,誰也不甘人后,經營策略也都很激進,絲毫看不出有任何保守的跡象。
不過造紙業很快就跌了一個大跟頭,作為行業翹楚的玖龍更是敗的很慘。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蔓延至全球,造紙需求猛烈下滑,由于早期的快速擴張,玖龍紙業吃到了苦果。由于銷售下滑,玖龍紙業為了生存不得不裁員,那時間,坊間一直有傳聞玖龍紙業要破產。
面對窘迫的局面,張茵開始采取措施。她壓縮了采購周期,調整了銷售政策,去除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盡可能的降低成本、規避風險。之前玖龍的采購周期是32天,經過調整張茵和員工們實現了7天制的采購周期。然后,張茵降低了庫存,她強行將庫存限制在15天之內,原材料庫存則控制在一個月左右。
正是強力的執行和高效的改革,讓玖龍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下降,玖龍把以前面對海外的產品拿到國內來賣,創收了一筆,而在大陸自產、自銷的模式成為公司主流后,局面漸漸好轉起來。在政府08年對小造紙廠集中整治的過程中,玖龍紙業又抓住機會擴大了市場,抓住了讓自己重新主導市場的難得機會。
就這樣,09年上半年玖龍在只有3.23億利潤的時候,下半年來了個大反擊,一舉收獲了13.38億的利潤,一時間行業里咋舌不已。
這就是張茵和她的玖龍紙業的故事。和如今許多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一樣,她風雨幾十年可謂歷經坎坷。每一次磨難她都挺過來,每一次危機也都沒有讓這位女強人屈服。
方法總比困難多,作為一個女企業家,張茵有這番成就來之不易。她的家族在2006年就已經擁有270億人民幣的財富,而在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中,她名列第39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