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背后的包裝黑科技
戰場上極少數軍事戰役的勝負是由先進武器決定的,但在商業戰場上,當核心科技掌握在對手手中,就要割肉放血。落后就要挨打,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在我國的商業領域,處處受制于人的不只是芯片,還有乳業包裝等眾多行業。
在中國,乳業基本上是蒙牛伊利兩家巨頭的二人轉,但你知道嗎,伊利、蒙牛草原雙雄的迅速崛起,主要歸功于掌握著包裝核心科技的利樂。為什么牛奶盒上有12個月、18個月不同的保質期?這就是包裝的技術問題了,優質的包裝才能讓牛奶保鮮。正是憑借這些核心科技,利樂控制了中國乳業70%以上的包裝市場。
成功助推伊利、蒙牛,壟斷中國奶包裝市場
早在1972年,利樂就進入了中國,并于1979年在廣州投入第一臺灌裝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利樂在中國的投資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截至2017 年年初,利樂在全球共有32 家市場公司,36 家包材和封蓋生產廠,5 家設備組裝廠。公司擁有24000 多名員工,2016 年度的凈銷售收入約為114 億歐,產品行銷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 年,利樂共生產了近1880 億件包裝,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約778 億升液態食品產品。其中,超過1/3的收入“貢獻”來源于中國。
真正讓利樂在中國風生水起的無疑是成功助推了伊利、蒙牛的崛起。這兩家公司,在2018年“全球乳業20強企業排行榜”中,伊利(99億美)和蒙牛(88億美
)分別排第九和第十,是毫無疑問的全球乳業巨頭。但在伊利、蒙牛的崛起中,利樂無疑是背后推手。
上世紀90年,伊利還是一家小牛奶廠,采用低溫殺菌技術生產的牛奶,卻因不易長期保存,只能在小范圍內銷售,距離太遠牛奶就會變質,受制于此,伊利發展緩慢,這讓當時的掌門人鄭俊懷焦慮不已。
此時,鄭俊懷遇上了全球包裝巨頭利樂,可謂是遇到救星,利樂的包裝正好有長期保鮮的能力,兩者一拍即合。于是伊利開始主攻常溫奶市場,并快速崛起。
1999年,自立門戶的牛根生,同樣在利樂的幫助下,解決了包裝的后顧之憂,快速發展。就這樣,利樂不但推起了兩大乳業巨頭,還改變了中國乳業的格局。
如今,在中國消費者每喝的10罐液態奶、軟飲料的紙質包裝中,至少有8罐是由利樂提供的生產線和包裝材料生產,事實上利樂在中國奶包裝市場上已經取得壟斷性地位。
5000多項專利打造技術壁壘,利潤拿走大頭
利樂與草原雙雄的故事堪稱雙贏的典范,在助力伊利、蒙牛成為乳業巨頭的同時,利樂也攫取了豐厚的利潤。據說,每盒牛奶,乳制品企業獲得利潤的1/4,而利樂獲得3/4,因此有業內人士戲言:蒙牛和伊利都是為利樂打工的。
2018年,伊利實現凈利潤64.4億,蒙牛乳業凈利潤30.4億
,按照此上面的利潤比例推算,利樂從伊利上獲利超百億,從蒙牛上獲取利潤45億,可謂是超級暴利。因此,曾有媒體將利樂描述為“乳業戰場背后的軍火商”。
當然,利樂有今日的霸主地位,與其強大的包裝技術分不開。據了解,利樂擁有5000多項技術專利,并有2800項正在研發和申請當中。利樂的壞包率可以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而國內企業的平均水平是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三。除此之外,利樂包與其他包材的區別還體現在UHT奶的貯藏時間上。兩者的差距會達到20%-30%。換言之,利樂包的保質期是半年的話,其他包材可能只有四五個月。
利樂的灌裝設備也是非常昂貴,全自動利樂冠灌裝機是上述設備中價格最高的,單價為2900萬。
遭反壟斷調查,關閉佛山工廠,利樂不再快樂
不過,近幾年來,利樂中國也是流年不利,過去的風光無限漸趨黯淡。
2016年,工商總局認定利樂集團在2009—2013年間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違反我國反壟斷法,處以罰金約6.68億人民幣,利樂沒有上訴,泰然接受了罰款。
2017年7月5日上午,利樂中國發布聲明,稱利樂佛山工廠決定將于7月28日起停止生產,其現有的生產任務將被分配至利樂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其它三家包材工廠。對于此次停產的決定,利樂大中華區總裁殷長勛表示,自26年前利樂佛山工廠建成投產至今,其周邊已逐漸發展成以居民區為主。相應地,工廠的運營面臨越來越多的限制,同時,工廠也無法實施必要的產能優化措施來保障其長期競爭力,在現址難以實現可持續運營。
除此之外,利樂中國還面臨著德國康美、斯道拉恩索等外企和太陽、紛美、界龍等民族企業生產液體無菌包裝材料的激烈競爭。不過,利樂憑借牢牢綁定在手中的最重要的兩個客戶伊利和蒙牛,短時間內依舊無法撼動其霸主地位。
中國雖然貴為全球第一大包裝制造國,但在新材料、新技術與智能裝備上,仍然非常依賴利樂等包裝巨頭。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上Ш傲诉@么多年,到今日被動挨打,才知道了痛,才想到了痛定思痛,做出改變,這就是中國企業的現狀,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
來源:包裝地帶